《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境内。但是,我认为《水浒传》这三个字,还蕴含着作者告诉读者,书中的梁山泊是虚幻的,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称兄道弟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最多就是昙花一现而已。
梁山泊,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横跨东平、梁山、汶上三县的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均为古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梁山泊(读作pō一声),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
据《山东通志·疆域志》记载:“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猎于此得名。”另据《辞海·梁山泊》:“泊,一作泺(泺是泊的古体)。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徒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
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初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由此可见梁山泊的地理位置在今梁山、郓城等县一带,梁山泊梁山以南的部分属于古大野泽的一部分,梁山泊存在于五代到元末,梁山泊的形成和消失受黄河决溢及河道变迁影响,梁山泊据传是宋江起义的屯聚地。
宋史中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散见于几处,但都没明确说梁山泊是其根据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