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辖5镇2乡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历史上是古黄河的流经之地。
邱县历史文化悠久,建县两千余年,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多年,破釜沉舟、虎守杏林、巨桥发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片热土,香城固战役作为平原伏击战的典范载入军史。
那么邱县如何得名,故城在哪里呢?下面本文给大家刨根问底,细细梳理一下。
在古代,我国先民都以河为居,聚居渔猎,繁衍生息,故长江黄河才有母亲河之说。至今邱县饮食文化中仍留有古老的影子,大都有吃鱼的习俗,县人有“无鱼不成宴”之说。邱县一怪“吃鱼兑汤”成为饭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邱县村名有7屯、3营、50庄,95个冠姓氏村。仅居住地的村庄地名就有39个涉水而名的古村落,与黄漳河有关。据家谱和地名普查资料考证,黄漳河故道两侧多为古老村庄,其他多为移民村。这些黄漳河地名生动形象,多姿多彩,从独特角度反映了黄漳河的历史。
历史上,黄帝画野分州后,公元前年帝尧时期,禹治水曾导河至衡漳(今邱城东南),黄河曾两次流经邱县境。有史家考证,尧欲让天下给隐居在邱县的高士许由,许不受。商朝时代在今县城西北的古漳河上,曾建有一座多孔梁式巨桥。著名的《水经注》描述:“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殷纣王时,巨桥邑为殷都朝歌、邯郸、沙丘间南北御道的中心城市,建有离宫别馆。这是邱县在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期,邱县属卫地,战国时期归赵国,秦代属邯郸郡。最早在此地设立的县名叫“平恩县”,西汉宣帝节三年(公元前67年)始置,故城在今邱城西南四里。王莽时期,改叫延平县,东汉复改叫回“平恩”县。三国属魏国,隶冀州。黄初三年(年)属广平国,黄初四年(年)易为广平郡。
晋时,废曲周县入平恩,武帝太康元年(年)属司州广平郡。东晋(十六国年)、南北朝时期,平恩县先后隶属司州、冀州、中州、相州、洺州,均为广平郡,北魏宣武帝景明中(年),分平恩县置曲安县,治于今古城营。东魏曾划为皇截司州牧。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年)废曲安县、斥漳县入平恩县,并移治于斥漳故城(今曲周镇南7千米北油村)。
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平恩属洺州。开皇六年(年)平恩县徙治平恩川(今邱城)。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属武安郡。唐宋时期,属河北道洺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年)降平恩县为镇,隶属曲周。县境一分为二,南为平恩镇(今邱城),北为白家滩镇(今新马头镇)。
元二十六年(年)立“丘县”,隶东昌路。当时山东宣慰司上书朝廷,理由是平恩镇并入堂邑之后,催税、上堂、办公差往复二百多里,非常不便。而且平恩是大县,有农户多,将镇升为县比较合适。此书获准后设县。
邱县名从何来呢?其实,邱县原本为“丘县”非“邱”字。据多部古典记载,县城东有平丘山,县名由此得来。
原邱县县城,是承袭原平恩县的故城,为避趋水害而建于平丘山上。同时,临漳河而建,利于水运。到元代才开始建土城。60年代“文革”时期被拆除,至今仍有古迹可循。今邱县县城位于丘县北马头镇,系年从故城迁来的。雍正年间,因丘县的“丘”字与孔子的名字“孔丘”同字,为避讳,就在“丘”字的右首增加了“耳朵旁”,此后一直沿用“邱县”至今。
总之,邱县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多年。邱县还是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仅抗日战争时期,就有名热血青年血洒疆场。邱县地域上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县、村曾经有8个之多。根据当时中央有关部门又发出了《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只保留了两个,其他陆续更改了。
最后,给喜欢美食的朋友推荐一下邱县的地方美食,有手工挂面、刘四稣鱼、姑头烧鸡、马保玉酱牛肉、陈村牛羊肉卤、蟹盖烧饼等等,都非常知名。如果能到此地一游,不妨敞开胸怀,大亏朵颐几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