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一席以案说法,一出《嫁闺女》的地方戏,一纸青年倡议——隆冬时节,围绕着反对高价彩礼、移风易俗的话题,一场由青年法官、乡土剧团演员和青年代表组成的百姓志愿宣讲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拳东村举行。阵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台下不少村民若有所思地点头。梁山县拳东村地方剧团表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摄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之前以专家讲授为主的理论宣讲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这正是山东济宁打通基层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创新百姓志愿宣讲的生动缩影。既听百姓讲,鼓励老百姓走上宣讲舞台,让百姓自己成为宣讲的主角;又要讲百姓,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自己和身边人的美好生活故事——济宁尝试统筹整合现有基层宣讲资源,市、县、镇街、村居四级联动,深入基层一线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从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如今,在济宁,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道德英模、致富能手、百姓名嘴、民间艺人等人才都被纳入“讲师库”,而宣讲形式已不再限于理论阐释、政策解读,还加入了故事讲述、文艺表演、视频展示等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第19代传承人王纪雷演出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摄任城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第19代传承人王纪雷便是其中一员。艺龄五十余年的王纪雷先后编写出《奔小康》《好有好报》等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与以往相比,“灌输式”宣讲渐渐被“互动式”所取代,“概念化”逐步变为“形象化”,“理论化”变为“通俗化”。在济阳街道有一支成立4年的“小板凳红色宣讲队”,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等组成,平均年龄73岁以上,最大的78岁。宣讲队的老人们搬来小板凳,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还涉及时事热点、红色记忆等,与社区居民零距离互动,累计宣讲余场次。济阳街道“小板凳红色宣讲队”宣讲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摄“我们的宣讲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将党的政策方针传达到更多居民身边,也希望用身边人的模范力量影响身边人。”宣讲队成员、退休教师高延安说。百姓宣讲员们坚持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的故事,注重运用方言、“俗语”、典故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把群众感兴趣和他们切身相关的内容口语化。汶上县次邱镇乡土讲师团团长高文忠是一位72岁的退休老教师,多年致力于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无论是在镇村的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是田间地头,都能看到老人活跃的身影。他坚持用讲故事的方式向村民们解释党的理论政策,每当有他们讲师团在的地方,都围满了村民。汶上县次邱镇乡土讲师团团长高文忠宣讲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邢婷摄作为微山县马坡镇中心小学的小小宣讲员,孩子们通过“三句半”的形式,号召少先队员们要时刻牢记习爷爷的嘱托,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为了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传递给更多普遍百姓,宣讲员们从全会精神的“大处”着眼,从百姓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7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