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广生(?-?),名育卿,以字行,别号晓秋,清江都邵伯人。邱广生聪明异于常人。年少时即能出口成章,妙语联珠,有“十岁神童”之称。由于家庭的娇惯、邻里的夸赞,使这位神童变得自负起来,自恃慧敏过人,从此不思读书,异常贪玩。父亲邱复基对其说也无用,打也枉然,深感家风难再,家门不幸,无法面对族人、乡邻,急得只好跳河。孝心未泯的邱广生因之如梦初醒,从此回到书斋闭门不出,发愤读书,不仅写得一手妙文章,而且练就一手好书法。昔日的神童顿时又有了“廿岁才子”之称,文名远播。邱广生扇书邵伯蟾宫巷东口迤南亘石堤,至东岳庙,袤延一里有奇,为乡民往来之道。堤北有佑圣观、玉皇阁、法华寺,以其地多寺观,故曰“神路”。清道光二十五年()里人募资重修神路,路成,记出,众口一辞共推年方20岁左右的邱广生手书。于是,赵松《重修神路记》的文与邱广生瘦劲生媚的书联袂生辉,观者无不称妙。邵伯南街旧与桥南之小街相接,清康熙年间被水冲塌,遂呼“断街头”。乡人均认为不吉利,持风鉴者以为宜建崇楼,为一镇之关键,文运财运皆系于此,遂于道光二十年()建“青云楼”。因内供文昌帝君,又名“文昌楼”,意为守一方文运,主人间福禄。道光三十年()立碑时,齐履谦为之记,仍推邱广生书。咸丰九年(),安徽马福龄(字伯有膺,当涂诗人)所撰《恨不读书斋诗存》(内附《词略》一卷)编成后,专门请邱广生为其书题词。由此可见,年轻的邱广生,其才识、书法是何等闻名遐迩,受人尊重。后来,邱广生未能中举,但于咸丰十一年()得以拔贡(清廷每十二年由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再经朝考合格分发录用)。是年,因宫闱厮杀,抡材典仪搁浅,直延宕至同治二年()八月,一干贡生才得以面见皇上。据《同治朝实录·卷七十六》载:“同治二年,癸亥,八月,乙酉,邱广生等二名交吏部询问,以教职佐贰等官分用。”从此,邱广生步入仕途。吴棠其时,吴棠(字仲宣,号棣华,盱眙人)任漕运总督,乃大清重臣。因一次机缘,邱广生与吴棠相识。在后来的交往中,吴棠对邱广生的才气品格大为赏识,认定邱能成为自己所倚重的人,足以堪当重任。同治六年(),吴棠召邱广生为幕僚,官至直隶知州加知府衔(即为知府级别的从四品官),并于同治七年()随其入川。川省民情自古异于别省,“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可见统治四川之难。吴棠在川期间,先后任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多次招降、平定四川及与云贵交界处的苗、回、汉民起义,维护了边疆的安定。在同治朝,吴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齐名,被称为“天子知名淮海吏”、“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吴棠扇书吴与同僚在此期间的《游蜀疏稿》计7卷、件,记录了从同治八年()至光绪二年()向清廷的奏报,其中大多是关于剿办民变、奖恤惩敬、处理教案的内容。这些奏报也倾注并凝聚了邱广生等军师、幕僚们的才智与胆识。吴棠在乞归前,于光绪二年正月二十(.2.20)曾专门有《奏报邱广生告等给假回籍归标当差片》。吴在奏折中写道:“查臣于同治七年奉命移督来川,奏明随带文武员弁,差遣文用。兹臣将次交卸督篆,所带之知府衔分省补用同知直隶州知州邱广生及将备弁兵等,历经委差,均能勤慎趋公,并无经手未完事件。先呈请给假回籍归标当差,除分咨外,理应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于此可见邱广生在吴棠总督任内的位置与受器重程度。此外,同治朝修史时,邱广生曾被推荐参与。同治十年()完颜崇实、王德固等人组织临摹刊刻《前汉书》32册卷、《后汉书》32册卷,亦由邱广生复校,现为上海图书馆收藏。邱广生在辅佐四川总督、成都将军吴棠期间,功虽不在攻城克敌、叱咤风云中,但在羽扇纶巾、帷帐谈笑间,在断碣残碑、尘封简编里,尽显他的才干与卓识。光绪二年()邱广生回到邵伯,置田数顷,尝言“良田百亩,与儿孙共耕读”。从此,他课耕子孙,长子邱正襄于光绪五年()中举,其后选授上海县学教谕。朱毓麒(朱玉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