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唐代开国的君主,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徐王李元礼高祖第十子,唐高宗咸亨三年病死,死后陪葬献陵,死得比较惨,他生病的时候,儿子李茂看上了老爹的姬妾赵氏,乘着老爹生病就逼赵氏私通,做老子的知道后骂了儿子两句,儿子就把老子的药给停了,老子一命呜呼。   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他的母亲宇文昭仪,是隋左武卫大将军述之女,本来李渊想立她当皇后的,宇文昭仪比较看得清时事,就推辞了。他是李渊登基后生的孩子中最宠爱的。武则天临朝时,因为与其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及越王贞父子谋起兵反对武后,失败被杀。   彭王李元则高宗时期病死   郑王李元懿高宗时期病死   霍王李元轨反对武则天,被杀。   虢王李凤高宗时期病死   道王李元庆高宗时期病死   邓王李元裕高宗时期病死   舒王李元名高祖第十八子,十分高傲,名性高洁,永昌年间,和儿子亶一起被丘神绩所陷害,被杀。   鲁王李灵夔祖第十九子,精通音律。武后临朝,与兄元嘉子黄公撰结谋,欲起兵应接越王贞父子,事泄,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江王李元祥早死   密王李元晓早死   滕王李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幼子。李元婴骄纵逸游,高宗曾经专门下诏书责备他。他还是经常触犯法规,被罚多次。滕王阁就是他造的。文明元年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李元祥(年―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唐太宗李世民异母弟,母隋朝楚国公杨素之女杨嫔。初封许王,后徙封江王。去世后谥号为“安”,所以通常称他为“江安王”。李元祥生于武德九年(年),生母唐高祖李渊之杨嫔,隋朝越国公杨素之女。贞观五年(年),封许王,食邑二千户,授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贞观十一年(年),徙封江王,以本官检校岐州刺史。永徽三年,迁使持节金州诸军事金州刺史;六年迁使持节邓州诸军事邓州刺史。唐高宗调露二年(年)七月廿七日薨于州馆,春秋五十有五。开耀元年十月廿五日庚寅,陪葬于唐高祖献陵之侧,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曰安王,世称唐江安王。据莆田《白塘李氏族谱》详载,李元祥次子皎,封武阳郡王,皎之子祖丛嗣封武阳郡王,值武则天篡唐流放岭南,次年遣使杀之,国妃王氏同遇难,合葬于泉州南安县皇平山,幼子万康投奔温陵少尹李融,遂落籍泉州。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也。贞观五年,封许王。十一年,徙封江王,授苏州刺史,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高宗时,又历金、鄜、郑三州刺史。性贪鄙,多聚金宝,营求无厌,为人吏所患。时滕王元婴、蒋王恽、虢王凤亦称贪暴,有授得其府官者,以比岭南恶处,为之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体质洪大,腰带十围,饮啖亦兼数人,其时韩王元嘉、虢王凤、魏王恭状貌亦伟,不逮于元祥。又眇一目。永隆元年薨,赠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曰安。子永嘉王晫,永隆中,为复州刺史。以禽兽其行,赐死于家。中兴初,元祥子钜鹿郡公晃子钦嗣江王。景龙四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娶王仁皎女,至千牛将军,卒。浙江永康市象珠镇有一个名叫清渭街村的偏僻小村庄,全村规模不大,仅有人,但这些人都姓李,没有其他姓氏。按照常理推测,这个村庄最早应该是一个家族迁移组建的。于是,年清明之时,这个村庄的几个村民寻根祭祖,找到了福建莆田,才得知真相。经过福建福田李氏研究会的成员在族谱中查阅后,原来这个村庄的祖先来自于一个名叫“李富”的宋朝人,此人是李氏的第十八世祖,在李氏宗祠里悬挂有他的画像。原本生活在福建莆田,后来因为战乱而迁移,最后形成了如今这全是李姓的小村庄。而且,从族谱中可以查到李富的详细记载,李富的先祖为李元祥,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个儿子,字仲瑞,母亲是杨淑妃,公元年被封为闽越江。35岁时奉旨到福建永安开基,曾任苏州等四州刺史,实封至千户,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曰安,寿六十七。李元祥的曾孙为了躲避武周时期的杀害,率领家族迁移到福建定居之后,繁衍滋蔓,聚族而居,支派繁多,子孙播迁各地,一时成为江南李氏大族。江安王元祥,始王许,后徙王,四为州刺史,实封至千户。性庸遴,所至营财产无厌。时滕、蒋、虢三王皆贪暴,得其府官者恶之不愿行,故时语曰:“宁向儋、崖、振、白,不事江、滕、蒋、虢。”元祥魁大,带十围,食兼数人。韩、虢、魏亦鸿伟,然不逮也。薨,赠司徒、并州大都督,陪葬献陵。七子,晫为永嘉王,有禽兽行,诛死;皎为武阳王,馀皆爵公,武后时,多及诛。皎子丛,以幼流死岭表,葬南安,人号其冢为“天孙墓”。中宗立,以从子钦嗣王,又以皎封绝,更取弟子继宗嗣,既而以郡王不袭,降澧国公。清渭街村的村民经过再三确认,得知自己是李渊后代激动不已,原本只是来福建寻根祭祖,没想到先祖还有这种历史。小编有话说:谢谢各位英雄好汉,这么英武不凡的你还可以抽出时间来看小编的文章!如果有什么帮助到您的,小编甚是欢喜,也请您点一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