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外国画家开始慢慢注意到马来西亚的表现题材之前,马来西亚当地的美术画家们早已经有较深入的认识,并且十分热心挖掘,各自以不同的风格和媒介形式创作具有马来色彩的作品。20年代,杨曼生在早期新马两地的华侨水彩画家中不仅是先驱者,且成绩优异,因而早有名气。杨曼生于年任职于新加坡启发书局,出于生计他在业余作了不少描绘新加坡景色的水彩画,并放在书局内寄售以补贴家用。到槟城之后,他仍继续作水彩画,寄售于镜架店。可见当时的杨曼生在槟城的生活条件是何等的艰苦。杨邦仪叙述杨曼生的学画经过时这样说道:他在槟城定居,初学水彩写生时,时常带着面包,坐在大海边拜大自然为师,一画就是数个钟头,都没有回家吃饭,肚子饿了就吃面包,傍晚带着一批作品回家展示给家人批评。若他们批评:石头像纸团,云彩像石块,椰叶像扫把,他即认为作品完全失败了,以后天天去练习,一直练到满意为止。以后再进一步练习画海浪、小舟、马来甘榜、稻田、动物、人物等。20世纪30年代初,他又开始作油画,被誉为马来西亚现代美术之父{L-End}[插图]。虽然有人对这一成语质疑,但他作为开拓新马两地水彩画的先驱已是不争的事实。杨曼生虽不曾受过美术的专门训练,但由于他天性所好及刻苦自学,因而掌握了西洋水彩画家的表现技巧,创造出风格突出、具有马来亚特质的水彩风景画。杨曼生的水彩画既出色又多产,落笔果断豪放而流畅,色彩谐淡潇洒,对热带骄阳的捕捉与掌握准确,处处表现出热带地区的乡土气息。杨曼生战前常往来于槟城与新加坡,到南洋美专指导示范。徐悲鸿逗留新加坡期间,两人常做伴外出写生。年是杨曼生绘画生涯中的转折点,他拥有了自己的画室可以教画售画为生活之补贴,后又经营影像馆,生活稳定。这时他也开始做炭笔人物肖像画,着重色调的变化,指导学生必须先掌握好单色才可使用色彩。他在这时期的水彩画或油画的题材更丰富。年左右,他的绘画生涯达到高峰期,徐悲鸿曾有意聘他到中国任西洋画教授。由于接触外国画册,他也受高更的粗犷原始风味作品影响,作了不少这类风格的油画。20世纪30年代初,新加坡另外两位在水彩发展史上居重要地位的画家是陈宗瑞与林清河,他们也是以水彩画来反映马来亚本地意识的先驱画家。陈宗瑞不但是最早用水墨画描写马来村景和生活的先驱之一,而且其描绘本地题材的水彩画亦是扬名于画坛。他的水彩作品用色落笔大胆,惯于干湿并用,笔触遒劲,富有中国画的韵味。出生于新加坡的林清河(-),就读于莱佛士学院时曾受英籍美术教师瓦格启蒙指导,他出色的水彩画技巧也是在那时候打下基础的。他勤于写生作画,题材乃是住家附近的新加坡河畔景色,林清河以水彩画为主要创作媒介,作品设色分明,除风景外,亦精于人像。玛戈对他的评语是:其写实的风格,不只看到优美的景物构图和明朗协调的色彩,也窥得轻松的生活气氛……就马来西亚来讲,自杨曼生之后,他确是一个优越的水彩画家。林清河每次参加画展皆受好评,并且连续八届入选马来亚全国美展。水彩画在槟城较普遍,这与19世纪末英国学院派水彩风景画盛行有关。战前新马两地华人水彩画家有杨曼生、蔡天定、戴惠吉、郭若萍、黄花、李清庸、许西亚等。郭若萍不仅在油画及素描上有很好的造诣,其水彩、速写也可谓炉火纯青。许西亚专攻水彩画,用色淋漓尽致,下笔稳健得体,画面明快潇洒,后来更以画胡姬花著称。李清庸继承杨曼生的调子,以水彩画和雕塑为主,但主要还是投身于美术教育及推动工作,较少创作。年在槟城华人艺术研究会举办的展览及嘤嘤艺展会中,槟城画家多作水彩画,与新加坡画家多作油画形成对比。这一对比现象,正好说明新马两地华人水彩画的重镇是槟城。这是二战之后,特别是马来西亚独立之后,槟城成为华人水彩画发展重镇的理由。战后20世纪50年代,水彩画在马来西亚开始推广普及,戴惠吉与当时被马来西亚教育部特派的彼德·哈里斯一起配合,积极在马来西亚全国范围内推行彼德·哈里斯的以培养培训美术教师水彩画的水平来推动普及工作的想法,并通过参与彼德·哈里斯创办的星期三画组来指导学员学习不透明的水彩技法;戴惠吉自己主持的星期四画组的成员也大都是美术教师,其中也多作水彩画和写生创作。20世纪50年代之后,比较活跃的华人水彩画画家还有槟城的陈存义。陈存义毕业于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之后赴英德留学深造,他喜作风景画,多作街景,反映市井小民生活,对水分与画面气氛的控制能力甚强,画风趋于朴实无华。而油画家张耐冬也于此时开始兼攻水彩画,并有所突显而被华人美术界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58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