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志办公室编印的《朗公仓颉》,书中图文并茂对高平永禄乡、神农镇周围遗存的大量仓颉遗迹和史料以及庙宇碑刻都有较为详实的记录,永禄乡郎公山。晋城市区距离永禄乡朗公山约50公里路程,海拨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朗公山顶部,山顶上是一块多平方米的开阔地,朗公庙为二进院,院外有平坦的活动场地,原建有仓颉大殿、玄帝大殿等建筑,现已毁坏。庙基、院落依稀可见。最北端的仓颉大殿供台依然在原地,好心人把部分建筑构件整理在一起,大殿正门东、西廊檐下的有几块石碑依然完好,其中一块《观音朗翁龙王碑记》背面有“金泰和三年()”字样,另一块为明成化六年《重修朗翁庙记》。乱石堆中几块残碑,记载着该庙供奉之神和立碑年号。一块碑上刻有“朗翁,古苍颉也”。在其基址上另存“建修玄帝庙记”碑。其碑云:“仓颉神址,左结绳之穷,开万世同文之源也,其来远矣”,镌刻于明天启三年(),由此可知,朗公仓颉殿在北,中间是玄帝殿,山门在最南,朗公山既供奉着仓颉,还供奉有玄帝,东、西厢房有老君、药王、观音、关公、蚕姑等神位。真武大帝原称玄武,简称玄帝,亦称元帝。据《唐玄宗传》载:景龙二年(年)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游高平拜过仓颉,天宝五年(年)九月下旨为自己建立“生祠”在朗公庙前增修元帝殿。传说庙后有仓颉墓,现已不存。站在仓颉庙的遗址上,宋砖明瓦、青瓷琉璃随处可见,屋脊、神台、须弥座石雕精美。大殿东廊檐下矗立的那根石柱向人们展示着仓颉庙的沧桑和悲壮。一草一木歌岁月,一砖一瓦颂春秋。扶市仓颉庙位于永禄乡扶市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一进院,中轴线上建戏台、正殿,两侧为耳房、配殿、妆楼及东西便门。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梁架残存彩绘,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格扇门窗,琉璃脊饰,殿内残存壁画面积约25平方米。上扶仓颉庙位于永禄乡上扶村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清雍正四年()维修。中轴线上现仅存正殿,两侧为耳楼。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单檐悬山顶,琉璃脊饰,八檩前廊式构架,柱头斗栱五踩双昂。年1月29日公布为第3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庄。东庄仓颉庙位于永禄乡东庄村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年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一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为妆楼、耳殿,东西妆楼下辟有东西山门各1座。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单檐悬山顶。仓颉庙东西两个券门上分别是雍正九年()刻石“受图创字”和“六书始祥”题记。院内有“明隆庆元年()七月十五日造”石鼓一对,两棵直径一米的古树根盘在大殿前两侧。高平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能佐证朗公山历史的史料随处可见。《泽州府志》载:“釜山,(高平)县北三十里,形如覆釜,上有仓颉庙,名朗公山,朗公,仓颉也”。除此之外,还有一墓志铭,更能证明朗公山的历史。出自高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赵睿宗墓志》记载其茔:“左邻韩君之墓,右有丹河之源;前望金门之眺,后倚朗公之山”。在高平朗公山一带,为何有如此密集的敬祀同一个先圣——朗公仓颉的庙宇,不得不让人深思。可惜!在山西晋城所辖的高平市永禄乡,家喻户晓的仓颉故事和炎帝根祖传说一样,轰轰烈烈走过了几千年,风雨飘摇又沉寂了几百年,近几十年又让外省“同根同祖”的炎黄子孙牵着鼻子步履踉跄裸奔在追赶先圣始祖的文化苦旅中!朗公山以及周围各村庄的朗公庙和羊头山、炎帝陵以及周围的炎帝行宫、寝宫、中庙等古建文物、文化遗址近在咫尺,永禄乡古老的传统桑皮纸制造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高平连片“一圣(脉圣:王叔和)二帝(仓颉大帝、炎帝)三阁老(田逢吉、毕振姬、祁贡)”,在仓颉遗存最丰富的永禄乡和神农镇,营造人类“问祖寻根祭炎帝,识字认祖拜仓颉”。高平朗公仓颉造字史迹被历史所湮没,她的发现和发掘,对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下图:朗公山石佛造像及朗翁庙周围部分碑刻山西仓颉造字文化资源分布:1、高平市朗公山千佛洞,仓颉庙、朗翁墓陵遗址,黑龙洞。2、高平市永禄乡东庄村仓颉庙。3、高平市永禄乡上扶村朗翁庙。4、高平市永禄乡扶市村朗翁庙。5、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宫仓颉像6、山西省阳曲县城东圣母庙中仓颉庙7、山西省临汾南关尧都区,鼓楼西街街道仓颉社区活动室。作者:焦语录摄影:程立胜采编:韩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27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