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7日讯(通讯员张居俊邱冬华)走进洞口县黄桥镇中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翠绿苗圃和新教学楼。课间操场,蔚蓝的天空与红色的跑道交相辉映,学生们或追逐打闹或肆意玩耍。“尹老师好”“尹老师我帮您”……抱着试卷的尹念慈老师下课后正回办公室,听到一句句简单的问好,看到懂事乖巧的孩子们,她感到特别温暖。
作为黄桥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德育副主任,她热爱学生,更热爱教育。正是这份热爱,让她始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使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身乡村教育,奉献火热青春。
追寻童年梦想
当老师是尹念慈从小的梦想。她所就读的村小坐落在一个山沟沟,由于地处偏远、居民较少,上下学的路上格外崎岖不平,倘若遇到雨雪天,往往要起早摸黑赶去学校。小学一年级时,村小来了一位刚从师范毕业的杨老师担任班主任,这让村民们高兴得不得了。让尹念慈意想不到的是,新来的老师竟然是个温柔漂亮的大姐姐,不仅教学方法独具一格,还经常带着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教女孩子如何梳头发、扎马尾。那时候,她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这样的老师。
带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敬与向往,刻苦学习的尹念慈在初中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为长沙师范学院的一名公费定向师范生。年9月,面带青涩的她带着童年的梦想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
来到黄桥镇中心小学,尹念慈接手一年级担任53个孩子的班主任。一开始,每天看到那些稚嫩的小脸,尹老师既感到很新鲜也觉得很幸福。然而一周不到,她便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习自觉性、纪律性并不高,其中还有几个出了名的调皮,经常惹出麻烦让她手忙脚乱。
紧接着,备课、家访、管理、防溺水等工作纷至沓来,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常态,这让刚参加工作的她有点迷茫和无助,有时面对家长的误解,委屈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但这并没有把她击倒,每当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和清澈明亮的眼神,她都强迫自己无论怎样熬夜、多么烦恼,也要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形象,一个温暖的课堂。
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尹念慈买来了《班主任工作漫谈》《一线表扬学》等书籍,开始学习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如何恰到好处地表扬孩子,如何提升班级凝聚力……渐渐地,全班学习成绩逐步上升,在一次统考中获得语文单科成绩第二名,这更加坚定了她投身乡村教育的心。
撒播心灵阳光
“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这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用生命诠释的内涵。担任班主任以来,这份责任让扎根乡村的尹念慈既感到光荣,又倍感压力。
那年,尹念慈挨家挨户摸排了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哪个孩子需要助学补助、哪个孩子家庭背景复杂、哪个孩子存有安全风险,都被她写在纸上、记在脑中。第一次家访,全班44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让她几度落泪——他们有的父母双双务工,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有的父母或离异,或重组家庭,缺少关心关爱;还有的家庭较为贫困,家徒四壁……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尹念慈意识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带着这样的信念,她近年来家访学生多次,走村入户不厌其烦地做家长工作,携手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温暖。面对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她逐个进行心理疏导,并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肯定他们点滴的进步,让孩子们被认同、被重视,更好塑造乐观健康人格,培养积极学习的态度。
班上有一个叫小陈的留守儿童,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八岁时才上一年级,从不与同学说话,对学习也没兴趣。尹念慈很着急,经常和他的父亲联系,劝他们多跟儿子沟通。可电话打多了,他们有些反感:“尹老师,孩子不听话你打也行骂也行,我们打工也忙!”后来,他索性不接电话。
面对封闭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小陈,尹老师坚信没有一个花苞不会绽放。她在私下发动全班同学与小陈交朋友、玩游戏,悄悄组织全班同学给他过生日,当蜡烛点亮,教室里响起齐刷刷的生日快乐歌时,小陈闭上眼睛许下愿望,眼眶却掉下豆大的泪珠。慢慢的,小陈感受到了爱与温暖,打开了内心的禁锢,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回到家,小陈和奶奶说:“尹老师像妈妈,让我体会到被爱的幸福。”
用爱传递温暖
有爱才会有爱,用爱传递温暖。在学生和家长眼中,笑眼弯弯,性格沉稳的尹老师特别有亲和力。生活中,她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