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6月13日讯(记者张吉晴陆缘摄影记者邹斌通讯员王继明邱舒)“没想到李家刚就这样走了,我还等着他帮我讨回近60万元的货款呢,现在可怎么办?”今日,黄陂居民丁超英拿着开庭通知书赶到了蔡店司法所,可是却再也找不到办理他案件的人民调解员李家刚了。上月13日下午,黄陂区司法局蔡店司法所首席人民调解员李家刚,在蔡店街张家新屋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路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牺牲。这位深受群众尊敬的优秀人民调解员,匆匆走完了年仅50岁的一生。李家刚是黄陂区司法局蔡店司法所首席人民调解员,黄陂区司法局派驻张家新屋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在11年人民调解员生活中,先后14次获评调解能手和先进个人;在扶贫工作中,他进村组、入农户、奔走于田间地头、调查摸底,始终把扶贫对象的困难放在心上。听闻噩耗,生前的同事以及与他接触过的群众惋惜悲痛之情难以言表。纷纷表示正因为李家刚生前以无私奉献精神筑牢人民调解工作第一道防线,与蔡店街人民群众一道躬身践行“枫桥精神”,才守护了蔡店一方平安。手写数万页调解书为多案卷画上句号电话号码传遍蔡店个村湾“敬业,勤奋。”谈起对李家刚的映象,今年64岁的蔡店司法所老所长李家春说出了这样两个词,“当初李家刚是我负责招进司法所,8年为了开展农村司法调解工作,于是就在当地招聘人民调解员,李家刚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是却勤奋,热心,进入司法所不久后就开始独当一面,成为了所里的金牌调解员。”李家春告诉记者,李家刚为了学习法律知识,往往下了班后在所里一待就是半夜。由于不会有电脑,李家刚便用手写调解书,记者大致的数了一下,在年李家刚立案完成调解的案卷有15起,调解书有近页,而在11年的司法调解工作中,手写的调解书超过了近万页,每一本卷宗都是他为每一个案件画上的句号。“除了立案调解,他还要解决不少家长里短的扯皮事,为大家写调解协议,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余起。”李家刚走遍了蔡店的多个村湾,农村调解工作靠的就是跑的勤,说的勤。村湾里只要有扯皮事,村民想到的第一个“裁判员”。原来,作为首席调解员,李家刚的手机号码被挂着了司法所大厅,久而久之被大家所熟知。“我们所有村湾的书记都有李家刚的电话,只要村里有纠纷,村委会就会打电话找李家刚。”坚守工作愧对年迈双亲突然离去来不及看到孙子出生“家刚去世前留给我最后的一句话写在家庭记事本上,他告诉我最近有个婆婆的家庭纠纷还没有调解完,他要继续跑,还问我啥时候能回家,想见见我。”刘云珍回忆起丈夫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句话痛哭了起来,原来由于儿媳妇怀孕8个多月了,她前往黄陂城区照顾已经有两个多星期没有回家了,没想到她就再也没有见过丈夫最后一面就天人永隔了。“爹爹婆婆就喜欢给家刚打电话,有时候早上六点他的电话就响了,来不及吃早餐他就跑出去帮忙调解。”李家刚的妻子刘云珍含泪回忆起丈夫生前时常为了司法工作奔波早出晚归的情形。“去年蔡店街上的一位婆婆因为被媳妇赶出了家门就一大早敲我家门,家刚多次带着她去媳妇家做工作,终于让老人有了个安身之所。”为街坊调解了纠纷,自己的双亲却没时间照顾,“我的婆婆去年换上了脑梗塞,去医院就诊后需要人长期照顾,可是家刚却说调解和精准扶贫工作一天也不能落下,所以他让儿子辞去了工作回来照顾。”虽然李家刚顾不上家庭,可是刘云珍却从来没有埋怨过他,“我知道他热爱这份工作,即使拿着每月1元的工资,却高兴的不得了,天天喊着要把工作干好,干踏实。”说到这里,刘云珍再次痛哭了起来。坚守精准扶贫工作一线吃着方便面也不欠百姓一份情“如果能让我见上他最后一面,我想要告诉他不要再吃方便面了,对自己好一些。”刘云珍告诉记者,李家刚自从去年年初开始着手精准扶贫工作后就比往年更加忙碌,有时候除了调解街道居民的纠纷还要着手调查扶贫户的情况,一天下来往往顾不上吃晚饭,有时候乡亲看他工作完了邀请他一起吃饭,他向来都是婉言拒绝,宁愿回家自己泡面吃,“我有时候埋怨他吃餐饭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却说不想欠老百姓的人情。”刘云珍拿着家里的方便面哭着说道。“上午还在村里跟大家拉家常,下午就出事了。”昨日,蔡店街张家新屋村支书张云先回忆起事发当日,觉得事发太突然了,让人一下子很难接受,张云先告诉记者,李家刚被黄陂区司法局派驻到张家新屋村,参与该村精准扶贫工作。曾经做过村支部书记的他立马投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他进村入户,奔走于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交流如何脱贫致富,到了晚上与驻村工作队商讨一天的工作,常常会讨论到深夜。没过多久,李家刚便掌握了张家新屋村掌握脱贫攻坚的“第一手”资料,将张家新屋村扶贫对象逐一入户,对72名扶贫对象分类归档、分类帮扶,对于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事故致贫等各类型的贫困户分类管理。巧解拆迁户心结停工一周项目顺利启动“一听到他出事的消息,眼泪止不住的流,他是那么好的干部。”蔡店街道的村民告诉记者。黄陂区蔡店乡地处武汉市北部边缘,是革命老区,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域上居住着5.3万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矛盾纠纷也较为突出,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8年,承包过茶场、做过村支部书记,已经38岁的李华刚决定挑战自我,参加黄陂司法局人民调解员的招聘考试,善解矛盾冲突的他顺利录取。年12月,蔡店街小城镇建设项目启动,涉及一百多家农户拆迁赔偿的问题,少数农户因不懂国家拆迁政策,为了得到更多补偿而千方百计阻止施工。眼看着项目验收在即,李家刚受街道办事处委托,赶赴现场调解纠纷。现场,一位拆迁户躺在挖掘机前不让施工,情况一度很糟糕。李家刚从这个拆迁户家中了解人口和房屋情况入手,查阅并调查了解其相邻拆迁户的拆迁补偿方案,掌握大量该项目第一手拆迁资料后,与该拆迁户讲事实摆道理,宣传拆迁政策,说明拆迁赔偿的标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该拆迁户的心结解开了,矛盾也得到化解了。他顺势做其他农户的工作,在一天的时间内办理了18家农户的征地手续,停工了一个星期的小城镇项目又重新启动。李家刚的同事告诉记者,在投身人民调解事业近十二年来,他接待来信来访群众余人次,帮助农民工讨薪余万元,提供法律援助24次,调处重大疑难纠纷36起,调解的案件成功率在98%以上,履行率达%。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调解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