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房当晚就搬进来了!”“当初我们没有房子,还是旅行结的婚,现在不光是有了新房,靠租门面做生意,日子过得还真不错!”“搬到这里来,比呆在老家强多了,至少孩子上学读书特别方便!”“医疗卫生条件也不错!看小病,楼下就是卫生室;治大病,到镇上和县城都不远,交通也十分方便。”……庚子年八月,乌江岸畔的思南大地,处处瓜果飘香,正是谷黄稻熟时。沐浴暖暖的阳光,笔者先后走进古镇塘头旗山社区、新城区双塘街道丽景社区、移民重镇三道水乡滨江新街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耳闻目睹了搬迁群众的新生活。“说实话,开始规划搬迁时,因为范围太广、人数太多,心里还真没底;现在看来,不仅一个不少地搬出来了,而且绝大多数都走上了致富路,当初的担忧是多余的。”面对搬迁群众从曾经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而今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随行的移民部门负责人心头满是欣喜。思南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究竟有多广?全县28个乡(镇、街道)无一不涉;.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分南北、不论东西、不关远近;70多万人口中,也不嫌老幼、不弃病残。其搬迁人数又究竟有多多?相关部门的统计是,“十三五”以来,通过奔市区、到县城、上集镇、进社区,思南累计搬迁人,其中贫困人口人,超“十三五”规划任务人,非贫困人口人。“这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全县28个乡(镇、街道)中,有不少总人口都不到3万。也就是说,这几年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足足搬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乡镇。”县生态移民局局长汪元波感慨。据介绍,为了实现应搬尽搬,确保一户不漏、一个都不少,思南遵循“不通就搬、不搬就通”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坚持走跨区域安置与县内安置相结合的路子,有效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其中,户人跨县搬迁到万山旺家社区、龙生社区、龙都社区、河坪小区实现远走高飞,生活蝶变。从天桥乡南山村搬迁到旺家花园的安景绪一家,父子齐创业,建生活用品超市、开理发店,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舒心。“老家条件不好,瞌睡都睡不着,现在一觉呼呼睡到天亮!”年前,因制作脱贫攻坚专题片的需要,笔者走进了安景绪家。采访中,说起生活的变迁,全家人一说一个笑,简直乐开了怀。户户安心,人人舒心。跨区域幸福迁徙之外,思南还在县内12个乡镇和县城科学合理规划13个安置点,累计迎来户人“拈包入住”。“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来说,因为群众大多家庭底子差,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也陈旧,如何让他们搬出来了,还能‘稳得住’、‘能致富’,这才是工作的最难之处。”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思南着眼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动员全县上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倾心倾情倾力,从规划搬迁到后续扶持,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始终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着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拔穷根,留乡愁“当初做梦都想有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终于实现了!”在旗山社区,来自塘头镇泗河坝村的李昌波、彭顺琴夫妇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双双不停地夸赞党的政策好。话出有因。李昌波才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他,12岁起便一直离家漂泊在外。因为没有住房,年结婚时,婚礼也只得在外旅行举行。又因为没有住房,婚后10多年来,彭顺琴始终没有去过丈夫的老家。这对年轻可怜的夫妇,却精明能干。搬迁后,即在社区里租用一间门面,建起生活日用品超市。“别看这是小本生意,但通过薄利多销,每日毛收入可上千元,纯利润也有好几百呢!”彭顺琴毫不隐瞒地算起自己不小的收入账。在旗山社区,不少搬迁群众都像这对夫妇一样,或自主创业,或进厂务工,或到农业园区干农活,纷纷走上致富新路子。“疫情发生后,乡亲们不能外出,我们就组织大家就到大旗上的葡萄园干活,也算是把‘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遭受的损失补了回来’。”社区支书田儒江介绍,“仅疫情防控期间,葡萄园就用工多个,相当于30个工人,每人干了天,累计支付务工报酬30多万元。”旗山社区安置项目工程于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房屋30栋套。社区内安置着来自塘头、三道水、文家店等21个乡镇的户人。“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有远有近,但这里依山傍水,放眼尽是田园风光,又近靠古镇,四处宜农宜商。可以说,搬迁群众生活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乡愁还在。”田儒江说。穿行社区住宅小区,笔者看到,条条大道平坦宽阔,排排行道树浓荫蔽日,座座洋楼错落有致,洁白的墙壁、青色的屋顶,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小区近旁,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田畴阡陌,好一派新农村的喜人景象。该安置点,抢眼的还有“微田园”。该项目紧邻住宅区,占地40余亩,搬迁户通过抽签的方式均分享到60余平方米的菜地,每年只需缴纳50元租金,就能在这里种植瓜果蔬菜,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来自塘头镇红沙村的邱维进就是“微田园”的受益者。时值秋种季节,他的妻子谌夏梅正在辣椒地里挥锄翻土。回家时,还顺手采摘几根杏瓜,晚餐桌上,就有了这盘新鲜的蔬菜。“住在这里,送小孩读书不再寄居,活有干的,菜也可以自己种,不需要花钱买,真是安逸!”说起现在的新生活,谌夏梅满脸堆笑。笑容的背后,其实暗藏着这位年轻妇女多年的苦楚。邱维进家的老房子,因为婚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多年来一直不能居住。特别是最近7年,为送小孩读书,谌夏梅一直寄居婆家,甚至再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一段时间,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她曾试图在婆家住房旁边搭一间“偏水”,但终因地处集镇,谁也不得乱搭乱建,其心中的“住房梦”不得不化为泡影。在思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既解决了居无定所的问题,又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在传统农耕中记住了乡愁,旗山社区并非个例。据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思南注重规划先行,突出产业导向,哪里有产业就搬迁到哪里,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就连搬迁到新城区丽景社区的群众,而今也可以走进肥田沃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春华秋实。通过实行“飞地经济”,社区兴办工会创业园,在附近租地建起多亩的油牡丹基地。“搬迁群众大多闲不住,都希望到土地里劳作。发展农业产业,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但思飞说。你发展,我致富“看似小玩意,工人的月收入也可达多元呢!”说话间,“杨老办”执意要出示厂里的工资发放清册。仔细一看,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收入可观的员工还真不少。眼前的这位“杨老板”,名杨飞,本土本方人,虽年纪轻轻,却多年奔波在外历经磨砺。回乡几年来,他先后已在县内外多地自主创业。瞄准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年,他又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三道水乡滨江新街建起飞杰玩具加工厂。20多年前,因为实施乌江梯级开发修建思林电站,一下子成为移民重镇的三道水乡,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能否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始终是当地社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75.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