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义桥镇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队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工作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毕兴跃通讯员王凯郑学军赵中东济宁报道
自汶上县义桥镇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队开展工作以来,始终用行动践行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与广大村干群一道,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坚持从“双薄弱”村整治入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极大增强帮扶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深入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队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坚持做到了“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俯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入村伊始,始终坚持做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展开调研,服务队针对农村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不断的涉猎和熟悉乡村工作情况。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服务队积极参与镇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为义桥镇驻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深入创建,谋求发展合力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服务队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通过开展创争活动,服务队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兑现承诺,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难点问题,培养了入党积极分子,带动了整体工作的前进步伐。每个村按照不少于4名后备人才的标准,帮助村党组织建强后备人才队伍,其中2名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2名年龄在30周岁以下,女性至少1名。对派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配合开展村情分析会诊,剖析软弱涣散问题成因,会同县、镇包保领导,结对机关单位,落实针对性强的整顿措施。
调整结构,培育支柱产业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一直是服务队思考的问题。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鼓励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目前,汶上县义桥镇马西村已发展蔬菜大棚20多个,每年带动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前张吴村生姜种植基地已成规模,金水桥、杨庄的蔬菜种植基地已基本就绪,唐庄村集装箱养羊项目考察完毕,项目达产后前张吴村生姜每亩增收元,金水桥、杨庄的蔬菜每亩增收元,唐庄养羊增收10万元。
其次,各村委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土地开发,目前洽谈项目工程5个,能够较好的推动了村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帮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协助镇党委制定帮扶村集体增收方案,明确发展路径和增收目标。指导帮扶村理出一条“富集体、富群众”的增收路径,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用好各类帮扶资金。
多措并举,真情服务群众
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队动员群众参与整治美化家居环境,创建“美丽庭院”,格外关心留守儿童、残疾人、鳏寡孤独老人等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帮助解决出行、吃水、养老、看病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对困难人群的关心服务,推动上级投入支持的公共服务资源以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建好用好村党群服务中心,组织村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
率先在第一书记村成立科学技术协会,吸纳了各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促进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解决了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获取规模效益。
汇聚合力,做好疫情防控
为了更好的扎紧疫情防控防线,驻村“第一书记”坚持“一线工作法”,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商讨研究,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联户长等人员组成的值守队伍和巡逻队伍,对过往人员进行查验健康码、扫场所码登记和体温测量,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精心布置检测点,拉出警戒线、贴好一米线、有序组织和引导,履职尽责,为疫情防控工作站好岗,为核酸检测筛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下一步工作中,义桥镇驻村“第一书记”服务队将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帮扶村的实际,在项目建设上下更大功夫,争取更大成效,力争义桥镇各帮扶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