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汶上县 >> 汶上县简介 >> 汶上鹿庄庙会
北京哪家雀斑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八,是家乡汶上鹿庄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

鹿庄村碑上说:因村中道路奇形怪状、形似鹿角,得名鹿庄。

鹿庄桥是我们十多个自然村的总称,其中鹿庄大队人口最多,前集、张杭、孟庄,还有桥口、东边的骆庄、城南的李岗,这七个大队都属于鹿庄管区。

鹿庄有华佗庙、三官庙、泰山奶奶庙、大庵庙,大庵具体叫啥庵,老年人也不知道。

鹿庄临泉河,河上有桥叫作鹿庄桥,古时候是鹿庄乡贤善士捐资所修。

鹿庄多坑,从大阉南边到泉河,说是坑,倒像河,围绕着前集,东边一条葫芦沟,南边、西边也有一条沟,把这些坑连在一起。

三官庙东边的坑最大,据说是当年的运粮码头,前集刘家从南旺运河边搬到鹿庄,以玩船为生。

前集之所以叫前集,是因为码头东边就有一个集。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鹿庄的庙会很有趣儿……

赶会的人很多,卖东西的人也多。十里八乡的老头老太太,抱着棉袄、穿着棉裤、拿着马扎来听戏;穿红带绿的大姑娘,脸上擦脂抹粉、嘴里吃着零食;小伙子走路则没正形,不时地吹个口哨,想着法子往姑娘们那边靠。赶会的人对这些小孩编了句顺口溜,说:鹿庄桥(三月初八)上见一面,柳林闸(四月初八)前许身愿。这,也应是自由恋爱吧!

小孩们则被大人们领着、抱着,穿着棉裤棉袄,手里拿着“哗啦棒锤”,嘴里吃着大米球糕……

前集五队往南有几家看车子的,会前很多天,他们就在路边用白石灰画了几个圈,从一队的场开始,一直到前集大队门两边,里边还写上个占字,他们用绳揽住路口,把王全、高庄和路桥方向来赶会的车子,一一揽在自家门下。也有的人硬把车子往里推,到了俺队里的地盘上就走不动了,只能拐进胡同,放到熟人或亲戚家里。

卖包子的把住路口,特别是辛店供销社饭店,每年都提前两三天,在俺五队自留园里占上一大片,搭个棚也在会上最大最抢眼,他们从俺队里买土坯、买莲叶、买劈柴,支上一溜包子锅。开火后,他们把一块块肥肉切成小方块肉丁,摆在馅子上边,包包子时每个里边长一个,其余全是韭菜。等水煎包干水,浇上明油,一锅包子要起锅,这时老远就能闻到香。会前头一天,香喷喷的包子就打出好几锅,每年也都是俺队里的人最早尝先,几个老师儿站那里吆喝:“热的包子……!油条……!胡辣汤……”

每年会上,母亲都会买一盘包子,让我们姊妹几个打打馋,老爷也会专门给我们送来一两盘。

包子棚前边,货郎挑子、卖柿饼的、卖炒蜗牛的,卖红心萝卜、甜杆子的,挡在本来不宽的路中间,还有包子棚前那些看吃的,站在那里一大会子不动身,每天包子棚前人挤人。往北去两边卖布的棚子一个挨一个,妇女们把一块块花布披在身上,翻过来调过去地让人评:这块穿我身上好看不?这块做个褂衩子行吧!听到众人说好,几个妇女都想买,于是讨价还价,声音一传老远。

四队的场里,练气功的、套圈的、耍猴的、理发的、照相的、点痣的……聚在一起,好不热闹。这边喊“热狗肉”,那边喊又大又渲的热馍馍,还有人吆喝卖凉粉。

卖狗肉的最馋人,推着个车子,后边绑着个小箔篮,上边盖着个棉被子,一块狗肉摆在上边,馋得我直淌口水。都说“二分钱的狗肉、刕了不着”,我口袋里有二分钱就想买狗肉。人家卖肉的还真行,给我刕了一块带皮的狗肉,吃着很香,到现在也回味无穷。第二年,我再拿二分钱去找那个卖狗肉的,他笑了笑,给了我一大块狗血。

看相的、算卦的,每年都在老地方,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吹得那些没头没脑的人头发荤。母亲也常被忽悠,每到会上都为我们全家人算一卦,好了回家说给我们听,不好就不再吱声。

五队场里,杂技团支了个大棚,里边啥也看不到,外边用网绳围个墙。“卓别林”站在门口叫卖票,黑胡子白脸三角眼,还有一双对脚板,哄得小孩子们哈哈笑;驯兽团门口,一个人盘着个蟒蛇走来走去,让赶会的人近距离接触,招揽着生意,一只老虎被关在笼里,转来转去;魔术团门口,大变活人的标语非常醒目,宣传画形象逼真。

鹿庄大队东北边的高台子、还有联校东边的操场,都在会上经常用作戏园子,《桃花庵》、《墙头记》、《打金枝》、《穆桂英挂帅》,每年唱的都是传统戏;花鼓、坠子、渔鼓、杂耍,还有说书的,在供销社周边,各有各的地盘。

魔术、杂技和唱戏,用到哪队里的地,都能获得免票的机会,也用本队里的人看门或帮忙卖票。特别是魔术和杂技,鹿庄联中和几个小学也会统一组织学生观看,所以小时候赶会,有钱就买吃的,玩的基本上不用花钱。

牲口市在鹿庄联校东边,马、骡、驴、牛、羊、猪、兔,树上拴着、绳子捆着、笼子圈着。一会儿马叫、一会儿牛哞,被捆的小猪,在板车上嗷嗷叫着干生气。还有看斗羊的,围着一大群人,只听里边“嘣”的一声,人群里顿时传出叫好场。牛经济三五成群,在衣兜里用手势讨价还价。

木料市在桥上,松木檲、杨木梁、柳木菜橔子、香椿八仙桌、楝子木床、槐木地排车,横七竖八地摆在路两边,还有一些说不出用料的家具,大衣柜、写字台、梳妆台、脸盆架,杌子板凳、大小不等、五颜六色,会散人空好几天,那里还摆着一大片。

供销社周围是传统手艺的大展台,“张锣旋锭子”“扎粪箕子编簸箕”“刮梳子穿筚子”“修锁配钥匙”“锵剪子磨刀”“吹糖人捏面人”、“王麻子镰刀”……各个摊子都有自己的绝活,而且都是现做现卖、吆喝声南腔北调。

鹿庄会因“奶奶庙”而起,说是泰山老奶奶,其实应该是华佗。

听老人讲,从前鹿庄桥头上有座庙,庙里供奉着碧霞元君老奶奶,同时供奉着医圣华佗,香火很旺。我记事儿的时候,庙已经拆得只剩下了一堵墙,空着一片地,但供烧香的石臼依然在,庙上的石刻石坊被掀到了河边桥头上。每年的庙会上,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的小孩常生病,他爷爷奶奶赶会时,就把小孩的鞋扔到老庙址的香炉前,祈求“老奶奶”保佑。每年会后,庙址前都有一大堆五颜六色的小鞋。

鹿庄联校里的“大庵”也是庙,原来有多间明清古建筑,还塑有彩塑十八罗汉,可惜文革期间被除了四旧,改成了七个大队的联校。我年在联校上五年级,那里还有一栋庙,里面有毛主席的高大石膏像,屋顶上有很多瓦松。如今学校全部改成了两层楼房,庙的踪影不见了,主席像也没了。

庙会也是家乡人能挣点儿钱的好机会。有家使的人在会前脱几十块土坯,卖给包子棚支锅,社员们秋后掐的莲叶,包子棚全要;用三块钱一斤的茶叶卖热水,一个会下来也能赚二十块钱;有闲房子的,一般都租给戏班和杂技团,住四天给三十元。把院子租给说书唱戏的,自己负责卖票,挣得就更多。

生产队里的农活,也一定要避开这一年一度的庙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