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摄影的背包客,让我们一起透过镜头看世界!

四川的都江堰是世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说起中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堪称一绝,在世界上也是声名显赫,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果说在山东省汶上县有一个也是世界遗产农民修的水利工程,被称为北方都江堰,相信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个真没听说过。而且汶上县在哪里?这个疑问估计很多人也会发出。

汶上县,古称中都,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北部。汶上县可是历史文化悠久,还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运河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在县城东的东贾柏遗址,是济宁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时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年左右,是北辛文化的重要代表。大运河从域内穿过,有着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特别是宝相寺可是举国闻名呢;而公元前年,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原来圣人曾在这里治理过啊。

古老而有着文化传承的汶上,还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公园就是一个水利枢纽,它位于汶上县南旺镇,这处遗址以汶运交汇口和南旺分水龙王庙为核心,北至十里闸,东至徐建口斗门,其中6处是世界文化遗产点和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河道遗产,是京杭大运河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这个南旺的水利枢纽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就跟着老靳去了解一下这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

话说在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这个时候物资和粮草都需要从南方漕运,可是这个时候河道淤塞的特别多,这个时候在郭守敬的主持下,开凿了会通河联通汶河,建成了济宁枢纽,但是一个重大差错,由于济宁比南旺地势低,经常会造成漕船搁浅。

到了明朝的时候黄河数次决口,造成济州河、会通河淤塞,永乐年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这个宋礼费劲巴拉的用了16万民工终于完成了任务,可是由于水源不足还是影响漕运,不知道是害怕皇帝责罚还是他敬业使然,他遍寻解决之道。

这个时候白家村的白英出现了,在《汶上县志》记载,“永乐中,尚书宋礼寻胜国会通故道,英献计,导百余泉入汶……”宋礼和白英的相遇也是一段佳话,宋礼“虚心访计”,白英“感其延揽之诚,遂与之相形度势”。

白英祖籍山西洪洞县,是明初迁居到汶上彩山后的白家店村的,以种地为生。虽然白英一介布衣,但是他自幼聪明好学,博古通今,精通地理水势。当时由于运河堵塞,每当汛期来临,一片汪洋,而洪水退去后,哀鸿遍野民众苦不堪言,有学问有抱负的人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宋礼一直想着如何解决水荒,造福百姓。史书称他“博学有守,不求闻达”。

这个时候他和求贤若渴的宋礼相遇了,二人惺惺相惜,白英便把自己多年思考而得的解决方案告诉了宋礼,这就是“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堵泉、修水柜”了。而宋礼也不是白给的,一下子就认可了这个方案并欣然采纳,并邀请白英共建这一工程。

地理位置

年,在宋礼的主持下,白英亲自指导并规划,年逾半百的白英不辞劳苦,经过八年的辛苦劳作,终于完成了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这个工程非常宏大,他先是在汶河上北五里修了“五里十三步”的戴村坝,用来遏制汶河入海之路;又在坝的上游开挖了小汶河,直达运河的“水脊”汶上县南旺处。

为了调节南北分水的流量,在汶河与汶河交汇处筑砌了一道近米的石护岸,还在河底部设了一个像鱼脊形状的“石拨”,改变“石拨”的形状、方向和位置即可调整南北分流比例。还在沽头至临清之间建了38座闸坝。后来在民间流传的“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便是当时分流的比例。

而后来为了调节运河总水量,还先后修建了马场、南旺、蜀山、马踏、安山五个水柜,用以存储多余的水量或者水量少时补充水源,他们还利用兖州、济宁州的泉水引入运河,从而保证了漕运。

一直到现在,在汶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宋家运河白英泉,南旺湖里水好甜”,就是说的宋礼和白英的故事。

白英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以“引汶入济”为核心,完美的解决了引水、分流、蓄水等复杂的航运难题,起科学价值和建筑工艺在某些程度上超越了李冰的都江堰,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因此被称为“北方的都江堰”。

明正德年间为了颂扬二人的功绩,经奏请而建宋公祠、白公祠、分水龙王庙于南旺汶运交汇处的运河右岸。

至今遗址内有清乾隆南巡时,在分水龙王庙题诗一首的碑文,用以赞扬宋、白功德。

“清汶滔滔来大东,自然水脊脉潜洪。横川僢注势非午,济运分流惠莫穷。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诚擅古今功。由于大功原无巧,穿凿宁知禹德崇。”

看完本文,是否对于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而感叹,一个民间的工匠修筑了一个不朽的传世工程,造福了百姓,不得不为之感叹。

如果不是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流淌,中国历史或许不是这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