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属淮河流域,地势由东北缓倾西南。境内主要有小汶河、泉河,流经边境的有大汶河、梁济运河、排渗河、小新河,另有进军渠、胜利渠两条灌溉渠及23条骨干排水沟渠,组成汶上县水网体系。境内地表水大多经泉河、小汶河等主要河流汇入县域西南部的梁济运河。结合境内水系特点,汶上县围绕实现“河流相通、沟渠相连、坑塘调蓄”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将“水资源调配网、防洪调度网、水系生态保护网”有机融合,使之形成集防洪、供水、生态等多功能与一体的复合型水利工程网络体系。近年来,汶上县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好上级政策,先后对泉河、小汶河、大汶河以及进军渠进行了治理,启动了骨干排水沟渠的治理,现代水网框架初步形成。
一是加强项目谋划,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通过早调研、早谋划、巧结合,对照上级政策要求,汶上县通过对纳入治理规划的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其中:年通过争取雨洪资源相关政策的扶持,启动实施了中都水库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汶上县雨洪资源调蓄能力及利用效率,为工农业供水及下游河道生态补水提供了保障。年、年连续争取两个年度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在完成我县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任务的同时,将泉河上游段及泉河南支部分河段与超采区项目有机结合,一并完成泉河上游段及泉河南支河道治理。
二是用好资金政策,多方式推进项目建设。河道治理工程战线长、投资多、建设管理难度大是我们在工程建设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尤其在资金筹集方面,汶上县财政资金压力较大,按照传统的资金筹集模式,项目一时难以落地。对此,汶上县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水利工程PPP建设模式,及时推进了泉河下游段、小汶河及泉汶渠项目,将困扰我们的问题资金筹集难度大的问题迎刃而解,确保了项目及时落地,早日发挥工程效益。同时也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是落实管护责任,持续发挥工程效益。为确保建成后的水利设施得到较好的运行维护,结合河长制工作的推进,明确了河道管理范围,原来模糊的管理界线变得明确,为执法和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落实了各级管护责任,针对主要河流、沟渠建立了县级、乡镇及村级河长,制定管护制度及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各级管护责任,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河道及沟渠得到及时维护,保障工程效益持续发挥。
孔岩于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