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季康子问①:“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①季康子.即季孙肥,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康是谥号。季康子问:“可以让仲由当官吗?”孔子说:“仲由果断,当好官没问题!”又问:“可以让子贡当官吗?”答:“子贡通达,当好官没问题!”再问:“可以让冉求当官吗?”说:“冉求多才多艺,当好官没问题!”??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是十分了解的。当季康子向他询问子路、子贡、冉有可否从政时,他将三人各自的长处给说了出来,希望季康子能够人尽其才,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的位置,以便让他们的优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到底,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这对于优秀的管理者而言非常重要。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②。”①闵子骞(qiān):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②汶: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季氏请闵子骞当费地的长官。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有人请我,我就逃到齐国那边去。”??本章讲述的是闵子骞拒绝做官的故事,反映了他宠辱不惊、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宋代大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深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是说在乱世从政,刚直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取辱。孔子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闵子骞就是这样做的。
??6.10伯牛有疾①。子问之,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①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②牖(yǒu):窗户。伯牛生病,孔子去探望,从窗口拉着他的手,说:“是老天爷要绝你吗?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啊!??这一章孔子以极其沉痛的语气与他的得意门生冉伯牛诀别。最令人痛心的是,好人而得恶病,孔子只能归之为天命。孔子虽为圣人,但对生老病死也只能是一筹莫展。他对冉伯牛的不幸而牵挂、担忧、焦虑,然而又感到无可奈何。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小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陋巷,这样的生活大概人人都会发愁,但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淡泊自守,安贫乐道我们在此前就曾讲过,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贫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倘若人们想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必须面对各种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在过重的精神负担之下,只会令人苦不堪言。反观那些心怀大道、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醉心于物质享受的人,生活得就很轻松自在,这就是境界上的差别。??贤哉回也:快乐是一种奇妙的能力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道理,能够活得快乐轻松,这也是一种能力。孔子夸赞颜回贤德,是因为他的快乐并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认为非要等到“买了房子”“买了车子”或者“年薪过百万”等物质条件齐备才能快乐的想法是错误的。快乐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孔颜之乐指法喜充满,是一种发自生命本体的快乐,是一种正念之乐,如果你能做到“求诸己”,保持好奇和求知的状态,你也能明白“孔颜之乐”。推荐你读《孔子传》《幸福的方法》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①说(yuè):同“悦”。②女:同“汝",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产生希望和自信。冉求对学习理论失去了信心,孔子则以学走路为喻对他进行开导和帮助。孔子吿诉他,并非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在作怪,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达到学习的目标。??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从而畏惧不前,所以说人最难克服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自身而非其他。只有先破除心灵的枷锁,才能真正达到内心的自在,才能潜心修行,才能大有作为。??中道而废:不是做不到,你只是不想罢了当我们提起某个很崇拜的人时,经常会这么感叹:“他太厉害了啊!我可做不到像他那样”。孔子却认为,做不到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努力尝试过之后,发现无法前进,这才算真的做不到,而不是一开始就固步自封。实际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通过努力地练习,我们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的,只是看你想不想花这个时间和精力罢了。推荐你读《刻意练习》《认知天性》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把儒学只当成混饭本事的小人儒。”??君子儒与小人儒孔子在本章中提到了“君子儒”与“小人儒”。按照朱熹的解释,“儒,学者之称”。所谓学者,也就是有点学问的人。“君子儒”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自己有要求,对社会有贡献,愿意肩负自己的使命,愿意通过自己的改变来推动整个世界的改变,叫做“君子儒”。孔子教导子夏,不要把“儒”仅仅变成一项用来养家糊口的手段,成为一个品格平庸的“小人儒”。做“君子儒”既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也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和奋斗目标。
??6.14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②,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②澹台灭明:人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来也是孔子的学生。子游为在武城做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发现人才了吗?”子游回答:“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孔子问子游的这段话是在表彰澹台灭明为人奉公守法且有所不为的高尚品格,同时也反映出他举贤才的标准:任用正直诚实、公私分明的人。孔子极为重视发现贤才、使用人才。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各种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争夺土地的有用之才,但孔子赞许的是有仁德有正直品质的贤才。??扩展资料原话是“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出自明末清初张岱所著《夜航船》一书中的序言。原文是: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译文:有个小和尚跟一书生晚上同乘一舟,书生一直高谈阔论,那小和尚以为书生有大才,整夜脚都蜷着,不敢伸过去怕打扰书生,无意中听到书生的话里有破绽,于是问书生:“澹台灭明是几个人的名字?”书生答:“两个人”。和尚又问:“要这么说,尧舜是几个人”,书生竟答道:“一个人”。于是小和尚对书生的敬畏之心全消,调侃道:“要这么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这则小故事讽刺了那种无真才实学却喜欢卖弄、“一瓶不满半瓶晃”的读书人,终因露出破绽闹出笑话而遭人鄙弃。读圣贤书的书生,竟不知道尧舜这样的两个圣人,亦不知道澹台是复姓。扩展资料《夜航船》是张岱所著的百科类图书,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人伦政事,礼乐科举,草木花卉,鬼神怪异........共计20大类,分成个小类,多条目。张岱把他的著作取名《夜航船》,是因为夜航船是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其中乘客有文人学士,也有富商大贾。有赴任的官员,也有投亲的百姓。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夜航船》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四千余个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熟知的内容。虽然也收录了一些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作为古人的情趣笑谈,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状况。作者简介张岱(公元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自号剑南陶庵老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