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亩粮田变“良田”,粮食单产突破的“功臣”是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1.html
麦收时节,从汶上县白石镇高标准农田传来捷报:经过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现场实打验收,15亩攻关田平均单产为.5公斤,这是白石镇冬小麦单产首次跨越公斤大关,破了当地冬小麦单产历史记录。
这已经不是白石镇冬小麦第一次打破当地单产纪录了,去年当地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冬小麦就首次实现平均亩产公斤的大关。对于一个位于贫水区的乡镇,连续两年取得突破,确实不容易。位于白石镇东营村的一处深水井,这样的深水井在东营村还有28眼。白石镇位于汶上县东北部,紧挨泰安市宁阳县,区域地质构造属于汶泗断裂北侧,土壤多变质岩,富水性差。年,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经过多次调研后,得出结论,要想实现粮食高产稳产,需要一个稳定的水源地。对于稳定水源地的渴望,深深烙在村民心里。东岗村村民刘恩连回忆,过去东岗村几乎年年打井年年没水,“我们村打的水井井深基本都在米,但依旧存不住水,有时候这家刚浇完地,轮到那家用时,井里可能就没水了。”由于长期缺少稳定的水源,当地小麦的亩均产量一直不高,好的年景每亩也不过公斤左右。在东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出水口。东岗村村民刘恩连向记者展示出水口。年,白石镇开始对东岗、前郑、后郑、东营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找到至少一处稳定水源地,解决农田长期用水难问题。“我们邀请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给全镇地质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经过两个多月的物探勘察,终于摸清了地下水水源具体的分布情况。”白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赵运贤说,通过这次“体检”,镇里终于找到了一处稳定水源地。这处水源地位于白石镇东营村,这个村地势低,土质是沙瓤土质,地下有潜水层,且蓄水量充足。年春节刚过,打井施工队进入东营村开始了打井作业。根据白石镇的设想,需要29眼井才能同时满足4个村庄亩高标准农田的用水需求。“自动抽水机从井里抽上来水后,再由两个DN的主管道把水送到各村,随后再分管到田间地头。”白石镇农办主任崔志华说,水管都埋藏在地里,一个主管道每小时可供水50方,全年都有水。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在的四个村中,东营村跟东岗村距离最远,光主管道就铺设了8千米,支管道就更多了。据了解,整个项目铺设管道长达77.32千米。高标准农田项目确实给乡村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产条件的变化,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由于干旱少雨,今年部分种上玉米的农户已经开始浇地。在东岗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对于今年的小麦产量,东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本军信心十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好,东营村的水帮了俺村大忙,今年增产增收毫无悬念。”据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拥有1亩耕地的东岗村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流转了多亩耕地搞集约化生产,村集体每年每亩收取60元的管理费用,村集体也因此多收入6万余元。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张超通讯员胡克潜张明李林责任编辑:向雨瑶编辑:姬生帅审核:张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