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的独龙阜。巍巍钟山屏峙于北,曲折秦淮经流西南,四周冈岭连属,林木葱郁,真称得上有“龙盘虎踞”的气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名胜。
凡来南京的人,无不去明孝陵一游。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到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便在此葬了马皇后。全部工程在朱元璋葬入时还未完成,直到永乐三年才竣工。前后费时三十年,其工程之浩大是令人瞠目的。从陵前下马碑开始,向西北行约一里半,才看到陵的第一道大门一一大金门。再前行,就会看到规模空前的碑楼“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楼内碑上记载着朱元璋一生的“神功圣德”。
现在碑楼顶部已毁,只剩下了四面的高墙和门洞,故又称为“四方城”。过了碑楼,便踏上了漫长的神道。神道的尽头是第二道大门一一灵星门和石桥。再往前走才到达陵寝的中心区,这里又有第三道大门陵门和陵殿(祾恩殿)。其后面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宝顶。我曾经多次到过南京,又多次去明孝陵观览。所见所闻,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现择其数端简要介绍如下。灵谷寺和明孝陵灵谷寺在南京中山门外的中山陵之东,与独龙阜的明孝陵西相对。这里松柏参天,一径通幽,景色极佳。凡游中山陵:明孝陵的人,必然也要到灵谷寺一游。灵谷寺在明代曾盛极一时,有僧众千人,是当时南京著名的寺院。寺里的无梁砖殿,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大的无梁殿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但是,当寺院迁建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朱元璋又听说新建寺院有伤于陵寝的气脉,于是又赶和尚们搬家,把寺院迁到如今灵谷寺这个地方。朱元璋强迫寺院搬来搬去,自己也感到内疚。为了慰抚打搅过多的寺院僧众,他赐名新迁建的寺院为“灵谷寺”。这一来,灵谷寺就兴盛起来,被称之为“天下第一丛林”。石象生的排列为何是弯的?我们参观其它帝王陵的时候,看到陵前神道上的石象生仪仗队大都是直排的,石人石兽在神道两旁排列得也比较紧密。明孝陵石象生仪仗队的排列却中途来个大拐弯。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唐、宋时期帝王陵神道较短,石人石兽较少,排列也密,显示不出帝王仪仗队的威风来。而明孝陵的设计人,为了满足朱元璋讲究大气派的心理,把仪仗队的体量增大,并拉长了距离。这样一来,就受到了地形限制。要开山拓地,又怕坏了“龙脉”,于是,只好拐了个弯。其二,传说朱元璋曾经说过,要让孙权为他守大门。可巧在这漫长的神道当中有一座梅花山,相传孙权的墓地就在这座山上;把梅花山留住,让神道拐个弯,孙权就为朱元璋的陵寝当看守了。
其三,风水先生认为帝王的地宫应深邃密藏,从入口处不能一眼望穿陵寝,否则有伤陵寝的气脉。石象生仪仗队拐弯这一做法,给明、清时期的一些陵墓建制开了先例,如明十三陵的石象生就不很直,清康熙景陵的石象生就是随山势而转、随地形而弯的;雍正泰陵的石象生的排列也是弯的。空前绝后的阳山碑材和方城明楼朱元璋和他的一些谋臣向来讲究气派,切建筑都务求其大。如南京的城墙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朝代的城墙,成为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墙。
修建明孝陵也是如此。如今在南京附近还保存一块为孝陵开采的石碑碑材-阳山碑材。此碑材仅碑身就长49.40米,宽12.2米,厚4.20米,重达两千多吨。后因实在无法运输才另找了一块较小的。就是这块小的,也高达8.78米,是帝王陵中所仅见的。明孝陵的方城明楼,规模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我国现存明清诸帝陵的明楼都是一个门,方城也较小,形如亭子。而明孝陵的明楼则为三个门,形如大殿。
因此,明楼下的方城也就随着加宽加大,其规模不仅在现存的实物中找不到能够与之相比的,就是在文献记载上也很难找到。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此也不得不为之惊叹。康熙还题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来称赞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并刻碑立于陵内。安徽省凤阳县明中都皇陵,有两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一是朱元璋亲自撰文的皇陵碑,一是陵前排列的石象生仪仗队”。
这者堪称帝王陵中之“两绝”。皇陵碑已有另文介绍,此文仅谈一下这石象生“绝”在何处。第一,这石象生数量之多为历代所有帝王陵之冠。关于帝王陵前神道上的石象生仪仗队的历史,经考查,自秦、汉以来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十八对的规格。现存的实物中,汉代以前的已无从查考,西汉的仅存陪葬武帝茂陵的霍去病墓石刻可供参考。东汉至唐代以前的也是凤毛麟爪了。唐朝以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保存得最完整,数目也较多,共为十八对。宋代诸陵的石象生仅有十余对;北京明十三陵,清东、西陵的主神道均为十八对。
而中都皇陵则有三十二对之多,堪称一“绝”。第二,这些石象生的艺术风格很“绝”。我国古代的大型石雕艺术,除石窟造像之外,主要集中在帝王陵前的石象生上。唐代以后每个朝代的帝王陵都有石雕,可作为当代石刻艺术的参考。唯独元朝,连帝陵的确切位置还不知在何处,更谈不到陵前的石刻了。中都皇陵石刻虽为明初所刻,但其雕刻工人不仅生长于元代,而且其石雕技艺也是在元代时掌握的,其作品无疑是元朝的艺术风格。分析一下这三十二对石象生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可以说它们是上承宋代,代表元朝,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作品。能不称为“绝”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