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军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
元朝中叶,武宗皇帝在大都和上都之间,建了一座什么样的新都城?它因何而建?又因何遭弃?苍凉寂寥中为何没了踪迹?雨雾清风中为何又重见天日?四年的昙花一现,见证了国运中衰及皇权更替的史实;六百年的黄沙蔓草,却为今人留下未解之谜及宝贵纯粹的实证。靠近元中都,就靠近了神秘;踏进白城子,便踏进了千古之谜。
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曾经铁马雄风、横跨欧亚、盛极一时,先后修建了四座壮丽的都城,分别是位于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的元上都、占据今北京市区50平方千米的元大都和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元中都。
元帝国消亡之后,其他三座都城有的成为废墟,有的被后世王朝继承改造,虽然岁月的磨蚀,使它们失去了原貌,但依然有迹可循。唯有元中都,伴随着帝国灭亡的钟声,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失去了踪影。
从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学界,就不断有人发出“元中都在哪里”的疑问。可谁也没有想到,一座只剩残垣断壁隐约可见,被风沙打磨发白的残垣断壁,当地人一直称为“白城子”的土围子,却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揭开惊世之谜神秘面纱的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考古界小女生。
白城子,位于张北县西北的馒头营乡,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是元代牲畜交易市场“北羊城”遗址。清乾隆年间修编的《口北三厅志》也如此误认,并有明确记载。
20世纪80年代初,刚出大学校门的刘建华被分配到张家口文化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刘建华从《张家口地区文物普查资料集》中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北羊城,内有皇城,外有大城,有四门,外城甚大,其形迹不甚明显,城中有一长方形大土台,在土基上发现了柱石、石条、汉白玉建筑残件和琉璃瓦残片,似当年皇族殿阁的遗迹。”既然是元代牲畜交易市场,何来皇城之说?好奇使然,她立即决定去实地一探究竟。裸露的碎砖、散落的残瓦规格如此之高,刘建华判断此地肯定和皇家有关。
她回来后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当看到明代金幼孜的《北征录》时,隐约有了眉目。《北征录》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明朝永乐八年(年),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亲率的征讨蒙古大军到达张北,朱棣及文武大臣专门到白城子凭吊,当时白城子名叫沙城。朱棣说:适所过沙城,即元中都,此处最易牧马。说完在此伫立良久方才离去。由此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消失了的元中都。
于是,刘建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考古》编辑部,却如泥牛入海没有引起编辑的注意。与此同时,张北县中学的尹自先老师也在《张家口日报》发表了题为《元中都白城子》的文章,同样没有引起反响。一直到年已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的刘建华,心有不甘,再次把这篇《河北省张北县白城子古城址调查简报》投给了有关杂志,一经发表,立即引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52.html